近日有雕塑家說:“石頭的造假可能小很多,而銅雕塑制作因為是大多是鑄造的,所以理論上有被復制的可能性。”引發了這兩種雕塑形態、價值之爭議。
鑄銅雕塑制作:以銅為主要原料,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并澆進鑄型里,經冷卻凝固、清整處理后得到有預定形狀、尺寸和性能的鑄造工藝制作的雕塑藝術品。鑄銅的歷史非常悠久,且技術成熟。鑄銅的工藝要比鍛銅復雜,藝術創作的復原性好,因此適合成為精細作品的材料,很受藝術家的喜愛,尤其人物雕塑最為常見。但其容易氧化,所以要多注意保養。
石雕塑制作:造型藝術的一種。又稱雕刻,是雕、刻、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。現代石雕的基本表現形式主要有:圓雕、浮雕和透雕三種。
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表示:“銅雕更保真,石雕易失真”,無論石雕還是銅雕,都需要模型。而銅雕是從原稿倒模出來的,基本能保證九成的準確性,這才是“保真”; 而石雕是對著原作來敲石頭,始終會存在偏差。能達到八成的相似度已經不錯了,有時只能得到六成的效果,這反而是“失真”了。
其次,銅雕塑制作的表現力比石雕要豐富太多了,種種飛躍、騰跳的輕巧動作,只有銅雕塑制作能做出來。譬如要做一匹馬騰空而起,用一條腿支撐整件作品;或者一個人單腳站立,還舉起另一個人,
石雕是無能為力的,因為石材只能展現一些整體的語言,像蹲著或趴著的動作,除非玉石中的翡翠,因為硬度跟金屬相差無幾,才有接近于金屬的廣闊表現空間。可見,石材的缺陷或說局限性很明顯。即使是漢白玉看起來很漂亮,就藝術感染力而言,也并無優勢——漢白玉打磨得太光滑了,看起來會特別像工藝品,而且不小心摔到地上,就缺胳膊斷腿的了。
對于銅雕塑制作的沙眼及生銹等問題。他表示,收藏看重名家,注重藝術品牌,材質反而沒那么重要,國外著名的博物館一些雕塑,放到現在已經非常陳舊了,卻仍然是館藏寶貝,不會因為幾個沙眼就身價大跌。
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、《雕塑》雜志執行主編宋偉光表示:“雕塑材質各有千秋,探討石雕和銅雕塑制作的差別,主要應該著重于材質與藝術表現力之間的關系,而無需過多地擔心無休止復制和造假。但是,石雕和銅雕相比,養護難度較大。例如漢白玉雕塑易變黑難清理。雕塑中所用的石材,通常以花崗巖為主。由于花崗巖硬度非常高,穩定性強,很難被空氣中的酸性物質腐蝕,又比較適合于陳列在開闊的戶外空間,因此,經常用于表現永恒的、穩定的題材,像紀念性的雕塑,多數都采用石材。中國古代,石材也是普遍被使用的,像漢代的園林雕塑、陵墓前的大型紀念雕塑,以及唐代的石窟藝術,都以石雕為主。而銅雕塑制作也有它特殊的語言,古銅色本身就給人一種充滿文化內涵的感覺,本身的質感又帶有一種力量沖擊,因此雖然相對容易受腐蝕,也仍然被用于大型的戶外作品。而且,銅雕塑制作的表現力非常強,架上雕塑就是以銅雕、木雕等為主流了。南方的漢白玉,像四川、云南等地出產的,質地非常細膩,燈光從作品的背面打入,可以看到溫潤如玉的感覺,非常不錯。但漢白玉只有在室內才比較好養護,放置于庭院中,很容易就發黑,而且一經變黑會很難清理。就是花崗巖的石雕也并非無懈可擊。有些石材不太好的,容易出現裂縫;或者石線在風雨的侵襲下,也會變黑。
銅的弱點則在于會氧化,如果鑄造工藝不過關,銅雕塑制作作品就會出現沙眼,泛出綠色的斑點,長期經受風雨的話,會慢慢銹化。但只要鑄造時質量過關,出現銹斑的幾率并不高,這幾年銅雕的監控也比較嚴格,這種情況已經很少見。”
《中國雕塑》雜志副主編、雕塑家唐堯表示:“石雕的復制可能比銅雕難度大一點,但現在有一種機器叫點形儀,專門就是用于打石頭的,有了這樣的裝備,好的石匠基本可以分毫不爽地做出石雕復制品來,打多少件都沒問題。就雕塑家本身而言,石雕也不可能只做一件,他自己總會留底的。使用點形儀可輕松復制石雕作品。國際上著名的雕塑家為什么喜歡使用銅,想必跟銅的表現力很強有關。鑄銅在原則上可以把藝術家所設想的細節全部表現出來。石雕是靠敲打雕刻來表現藝術家的設想,比較細致的部位可能無法打造出來。另外,石頭很容易因磕碰而破損。像希臘、羅馬那些古代的石雕,留到現在哪個不是殘缺不全的?銅雕相對而言容易移動得多了,而且很皮實,不怕碰撞。放在家里就更是這樣了,銅雕不太需要小心翼翼,漢白玉的石雕則要時時留心。
當然,石頭也有自己的長處。像漢白玉的白,給人以崇高、靜穆的感覺。各花入各眼,有人就喜歡漢白玉的晶瑩剔透,有人就喜歡銅的金屬光澤,其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,只要對雕塑有感情,對這個藝術門類的推動就有所助益。至于說銅雕因為沙眼導致生銹的問題,這完全是個技術性問題,是工藝上沒有將表面處理好。”
收藏家 朱紹良表示:“現在機器工業這么發達,石材的雕刻、打磨多數用機器來完成,并沒什么技術難度。以前做一個石雕獅子,純手工敲下來恐怕要半年時間,現在幾天就能完工。銅雕塑制作跟石雕一樣,石都可批量生產。也都成了機器工業的產物,和古人的虔誠不可同日而語。你看我們古代的青銅器,一范一物,絕不類同,材料配比也非常精準,不會出現偷工減料現象,手藝上更是精益求精。
雕塑家廖慧蘭:“石雕塑制作和銅雕塑制作的異同,說到底要看藝術家追求什么,而收藏家的趣味又在哪。就我自己而言,因為喜歡做人物肖像,現在年齡又比較大了,自己畢竟無法天天打石頭,所以做泥稿而后鑄銅雕的可行性更大。做肖像,石頭本來是有其得天獨厚的好處的。雕塑家出了泥稿后,如果是自己對著它來做刻石,那么在敲打的過程中,完全可以進行二度創作。做泥稿屬于加法的藝術,打石頭則可謂減法的藝術,有時候減出來的效果,是泥稿所不可預測的,也難以達到的。而如果石雕完全假手于石匠,他只能依樣畫葫蘆,不僅無法發揮,還有可能放大缺點,最多保證泥稿的原貌。當然,裝飾性雕塑,像有的雕塑家專門做女人體,很唯美的,用漢白玉來做,由工匠來打,就不要緊,因為這樣的人物形象對臉部的刻畫要求沒那么精細,而即便身上多一點肉,衣服多一點褶皺,也沒問題。
但做寫實性的肖像作品,對人物的臉部表現要求就非常高了,如果藝術家不能保證自己赤膊上陣打石頭,那鑄銅雕塑制作出來的效果通常要寫實得多,肌肉、眉毛、嘴角,基本都能絲絲入扣地表現出來。不過,銅像鑄出來后,雕塑家也還是要付出勞動的。如果讓工人打磨,他可能會將你喜歡的特點,譬如特意突出來的一根眉毛給打磨掉了;另外,上色也不能由工人決定,他們習慣弄成氧化銅的顏色,看起來很舊且沒有分量。所以,這兩項工作,到現在我都要親手做。